欢迎光临众山文化!咨询电话/微信:15889688368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网络推广 品牌营销
按钮文本
全部商品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
6件绝妙工具让你全方位洞察用户——深圳网络推广营销
来源: | 作者:众山文化 | 发布时间: 2020-06-19 | 550 次浏览 | 分享到:
“用户洞察”的6件洞察工具,它们分别是:生活观察、媒体扫描、调查问卷、焦点小组、用户深访和在线社群。
众山文化想强调的是,在一个洞察项目考虑使用哪些工具之前,洞察人员应该先熟知前述的两层结构,进而思考:用哪些工具来做定量研究?哪些来做定性研究?又如何综合地应用到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用户洞察的工具
用户洞察6件洞察工具,它们分别是:生活观察、媒体扫描、调查问卷、焦点小组、用户深访和在线社群。

众山文化想强调的是,在一个洞察项目考虑使用哪些工具之前,洞察人员应该先熟知前述的两层结构,进而思考:用哪些工具来做定量研究?哪些来做定性研究?又如何综合地应用到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比如,生活观察(包含消费场景观察)与媒体扫描都属于观察法,在项目中应该至少考虑一种;问卷与焦点小组都属于调查法,但分属典型的定量与定性工具,因此通常是首选的黄金组合;而用户深访与在线社群,则基本上属于焦点小组的两种变体,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同时洞察人员还需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以及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环节嵌入实验法。

最后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几点有关“6件工具的小经验。

1)识别问题是洞察设计的前提

上边我们谈到洞察的2项构成,3种方法,6件工具,如何融会贯通?在实际项目中这是一个洞察设计的问题。洞察设计既是科学,更是艺术,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只说其中一个关键点——与客户一起识别问题是做好洞察设计的前提。

在现实中,经常会看到营销人抱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目标就开始做洞察,像是提升销量”“重新定位”“品牌年轻化,洞察人员把这些未经问诊的关键词当成Brief,结果项目刚进行到三分之一,质疑之声就已很多——“你们是不是搞错方向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这些?为什么不去了解这些?为什么我们没问用户这方面的问题?等等。

这通常是洞察人员没有和营销决策者(内部管理者或外部客户)一起进行深入问题识别的结果,甚至管理者或者客户也是在一种对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似是而非的状态下开始洞察的。

用户想要什么
我们拿
摆脱销量下滑这个关键词来举例,如果客户认为这是此次洞察的主要诉求,那洞察人员就必须在这个点上与客户进行深入沟通。管理者普遍关注症状,而洞察人员则要想办法导出他们脑海中的原因:

从「发现营销理论」的结构出发,我们要搞清楚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究竟是出在品牌的核心价值层面、品牌表达层面、用户交互层面、认知构建层面还是价值交付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洞察人员应该坚持用这是什么导致的?您觉得会不会是因为……,所以……”这样的询问以及提出假说的方式,来对造成症状的原因进行探底,直到双方能一起提出若干条待发现的真相或待验证的假说,并对洞察脉络有了大体共识,才能进入实质性的洞察设计。

比如,针对客户谈到的:

创新产品出现,导致顾客被分流

产品迭代迟缓,品牌形象老旧

竞争对手加大了公关传播力度,并提出了更鲜明的价值诉求

我们基本上可以诊断为是核心价值层”“品牌表达层认知构建层3个不同问题,它们之间谁主谁次?哪个对销售下滑的影响最大?基于对核心问题的识别,我们的洞察设计都应该有显著的不同。

2)有关调查问卷的一些细节

设计一份出色的调查问卷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千万不能低估。有关调查问卷,以下是我认为值得注意的一些细节:

如何收到更多的有效问卷?有研究表明——用户愿意参与问卷的主要原因依次是(a)提供的奖励;(b)对主题是否感兴趣;(c)调研时间是否宽裕;(d)调研的长度是否适宜。

这意味着有关口香糖的问卷自然会比清洁牙齿更易回收,但无论调研主题为何,这并不影响你把一些相对容易,同时趣味性较高的问题放在最前;把需要思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在中段;把识别用户属性(年龄、职业、收入等)的问题放在最后。

问卷应该编排简洁的引言,引言应该尽早宣布调研不会涉及推销,调研的长度适宜同时强调应答者的时间非常宝贵。这能增加被调研者的安全感,就好像我们在等电梯的时候,真正让人焦虑的往往不是等待时间较长,而是我们不知道要等多久。

好的问卷逻辑清晰,用语准确,像你周末常去的购物中心距离你家在30分钟路程之内吗?,就没有考虑到多少分钟取决于顾客的出行方式;问卷应该允许应答者有不回答的权利,像是我不知道或者不太好说,否则就很容易导致退出;问卷的语言风格要尽量贴近被调研者的语言习惯,努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缩写、简称。

有时,问卷中的问题会自动引发应答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人们都不愿意谈及自己的不良习惯,此时要善于使用投影法(请受访者通过解释别人的行为,将自己的动机、态度或感受投射到该情形下描述自己的行为。)如——“现在很多人都有信用卡透支的问题,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好问卷的,体现在所问都是可问,该问的问题;我们要思考每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可以如何支持到营销决策——答案不是目标而是依据。

比如,您觉得对一家餐厅来说,菜品、环境、服务、价格的重要性应该如何排序呢?,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如何支持决策呢?

诚然,通过交叉分析你会发现年轻人更看重环境,而年长者更在意性价比,但这种结论跟常识又有多少区别呢?另外,如果得出的结论是环境不重要,但真的出现一家环境很有特色的餐厅,顾客照样趋之若鹜。顾客认为不重要的方面,不意味着品牌一定没有创新空间。像这类问题,就属于不能为营销决策提供依据的冗余问题。

问卷应该多问用户包含细节的事实。前不久我有一位朋友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问题,给出一款笔记本电脑的N个特性描述,然后请应答者根据他们重视的程度进行排序,比之上述价格、服务、环境那种不在一个纬度且过于宽泛的问题就要好很多;

但我同时也提醒他注意:类似问法获得的结果只是让你知道了A特性比B特性重要,但不知道重要多少。更好的方式是使用量表结构,比如请用户分别为5个特性,在1-7分之间打分,这样你不仅能知道谁最重要,还能知道重要多少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体现在问卷与焦点小组的配合上。

例如,在我做社区面包店品牌升级项目时,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我们了解到一系列用户痛点,把这些痛点转向反义(例如把我总是不知道现烤面包推出的时间转化成我知道每天现烤面包出来的时间,按时去就能买到最新鲜的面包),然后通过问卷去询问是不是用户最希望品牌优化的方面,通过让用户为这些选项打分,在识别需求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了用户对不同需求的渴望程度,这样就能为客户设计出有主有次的优化升级建议。

3)有关焦点小组访谈的一些细节

在实际洞察项目中,应该先做问卷调查还是先做焦点小组访谈?对这个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我认为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例如,一家酒店的洞察项目先从问卷开始,请顾客对11种服务特点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组织焦点小组,来重点分析其中的前5种。与之相反,如果与客户一起进行问题识别后,你对品牌的情况仍然感觉所知甚少,那么先组织焦点小组,获取更多信息后再通过问卷来推理印证就是一个更妥当的策略。

在一个项目中,如果焦点小组是A、调查问卷是B、一对一访谈是C,我个人偏爱的是A-B-AA-B-C结构。在项目中,就算我们对问题的预设再慎密,也经常会碰到超出预想的情况(如果你对所有问题都心中有数,理论上就不需要做什么洞察了),所以最后的那个AC,正是为了预留出可以进行补充洞察的环节。

能做一场8人的焦点小组,就不要做8个单独的一对一访谈,前者的效果通常要好于后者。原因是在焦点小组当中,一个人的反应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刺激,从而可以观察到受访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滚雪球效应下产生的信息(包括表情、肢体语言、观点交锋和互相补充)经常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更独特和有创造性的观点,让营销人获得比分别陈述更大的启发。

成功的焦点小组需要一份深思熟虑的访谈提纲,不要孤立的构思这份提纲,而应该考虑如何与调查问卷的内容互补,围绕着用户洞察的内容要点(参见上、中篇)来加以设计。

主持人的经验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焦点小组的信息质量。好的主持人应该是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感兴趣,有好奇心的人,他们需要理解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尤其是与自己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他们要有良好的观察技巧,善于理解表情和肢体语言;有很强的表达和组织能力,善于利用话题激发讨论。

洞察人员必须学会精明地分配预算。拿焦点小组来说,如何在调研主题不是很有趣的情况下,提高邀约、招募受访者的成功率?合理拆分预算并设计多重奖励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做法。

比如,同样每人500元的奖励,可以告知受访者准备了300元的奖励和100元的交通补贴;另外——“如果您能提前10分钟过来和大家简单认识一下,还能参加一次额外抽奖,获得100元左右的礼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常见的堵车”“临时有事”“领导突然要求加班的情况就都神奇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