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众山文化!咨询电话/微信:15889688368
帮助中心
关于我们
网络推广 品牌营销
按钮文本
全部商品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
用户洞察的方法与执行——深圳网络推广营销
来源: | 作者:众山文化 | 发布时间: 2020-06-17 | 687 次浏览 | 分享到:
营销和建筑类似,都是讲究创意的手艺活。全球顶级建筑例如泰姬陵和悉尼大剧院,无一不源于建筑师们的非凡创意。但没有一个建筑师会只顾创意,而不顾重力等物理定律。所有创意,都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得以发挥和实现的。—— 《How Brands Grow》

营销和建筑类似,都是讲究创意的手艺活。全球顶级建筑例如泰姬陵和悉尼大剧院,无一不源于建筑师们的非凡创意。但没有一个建筑师会只顾创意,而不顾重力等物理定律。所有创意,都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得以发挥和实现的。—— How Brands Grow

在《用户洞察在营销实践中的运用》上、中篇,我们依次分享了用户洞察的概念、任务

1、定量与定性——洞察的两项构成 

定量研究
了解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这两项洞察基本构成,是我们进入具体工作的前提。在实际项目中,要将这两方面衔接起来。

比如,在中篇里我们提到,一个家用清洁剂品牌想弄清楚产品为何滞销,一开始的定量研究并没给出切中要害的答案,随后洞察人员求助于定性分析,通过与顾客交流,很快意识到是包装上暗淡如粉笔画的颜色,容易给人没有去污力的感觉。当然通过定量研究,洞察人员也发现了很多人喜欢用旧牙刷来清洁浴室瓷砖这一现象。

最后,将包装替换为明快颜色,并在产品顶部固定一把刷子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就是定量定性整合使用的结果。

聊到这方面,我想起不久前有位同行问我对数据驱动营销的看法,我跟他说很遗憾,我对这个提法仍有不少怀疑:

很多品牌,尤其是初创品牌和中小品牌并无太多数据沉淀,也缺乏打通数据壁垒的资金与能力。这是数据虽好,却很难为我所用的现实。

数据对营销的价值,在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数据本身,更取决于营销决策者对数据的解读能力。

与本文相关的关键一点——大数据本身更多还是一种定量研究的工具。它在消费者是谁、做了什么、表现出哪些特征等方面或许确有建树,甚至部分代替了线下的定量研究。但说到底,它在为什么这个问题上,仍然很难替代定性研究。

换言之,只凭大数据,我们很难去分析消费动机、品牌认知、用户痛点、潜在需求这类深层问题。

另外,由于大数据普遍聚焦于用户的主动行为(如搜索、分享),用户单一节点上的行为(如下单),并不能准确反映用户生活的全貌,也很难下沉到1001个不反映在网络上的生活场景(如产品的实际使用场景),尤其在那些目标人群互联网使用习惯不突出的品类,就可能存在着很高的以偏概全、数据失真风险。

插入这个题外话,我想强调的无非还是洞察要全面,不要过于迷恋某种单一手段。

2、用户洞察的三种方法 

那么,在实际中我们如何避免以偏概全的洞察呢?

接下来,用户洞察工具箱的第二层抽屉向我们展示了三种洞察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应该说,在一个项目中尽可能兼顾到这三种方法就能很好地克服上述问题。

用户洞察的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无论是调查问卷、焦点小组、媒体扫描或者其它具体方式,其实从根本上都可以归类于这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用通俗的语言可以概括为
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是我们认知、把握一件事情最基础的三种方法。

下面我们尝试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这三者是如何整合在一个项目中的:

A品牌是一个高保真音响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该品牌开展的洞察是先从谁是我们的消费者开始的。通过销售数据分析(来自门店和电商平台),该品牌发现自己的顾客以35岁以下的未婚男士为主。

注意,当品牌取得这一线索时,没有经验的洞察人员通常容易给出这样的问题解决思路——

既然我们的典型顾客是35岁以下的未婚男性,我们就应该聚焦于这个群体深入了解,以期做出更符合该群体需求的产品,和找到更能打动他们的创意(这也是很多大数据供应商教科书式的标准建议)。

这个洞察思路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毛病,但恰恰因为没有全面地运用到多种洞察手段,而很可能就此屏蔽了品牌的创新空间。

更好的方案是在此时引入观察法与调查法。比如,派洞察人员到品牌线下门店,去解开典型顾客的神秘面纱”——为什么是35岁以下的未婚男士?是该群体对高保真更敏感?还是已婚男士对这一价值的需求降低?或是有我们还不知晓的其它原因?比如是不是因为工作负担的加重,而导致35岁以上的男士们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呢?

类似方法或许会令洞察人员识别到,其实真正导致已婚男士不购买的原因,并非是对高保真这一价值的需求降低,而是受到了夫妻认可因素差异的影响。

更具体说,通过询问那些放弃了购买的顾客和与店员交流,洞察人员了解到男士们普遍喜欢硕大的黑色音响,会将其视为战利品陈列在家中,而女性则普遍讨厌其外观——考虑到在客厅中的实际摆放,女人们会试图说服他们的丈夫不要购买一个性能优良,但外观丑陋且过于昂贵的音响。

这时候,这些观察与调查就帮助品牌拓展了全新的思路——是不是可以有一条产品线,同时兼顾到目标市场中男女双方的需求呢?——一个看起来像家具的大型音响系统,让女人们免去用花瓶和桌椅来刻意隐藏它的麻烦。

在这一思路下,品牌还可以引入实验法,结合洞察识别到的潜在顾客(尤其是那些放弃了购买的家庭),开展产品与广告诉求测试,以期找出让目标市场更容易感知到这一价值的表达,最终满足到提高市场份额的客户需求。

3、三种洞察方法的优劣对比 

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在实际运用中各有优劣。

其中观察法的好处是易于执行,很多决策者都忽视了观察法的价值,明明去市场中转一转,看一看就能获得的创新线索,却总是喜欢在数据报表中找答案。

啤酒案例
在这方面,米勒淡啤在国外做过这样一个项目:洞察人员在各地酒吧里观察、记录饮酒者的谈资和饮用情况,一个重要发现是
——该品牌被成群的饮酒者偏爱,而竞争对手百威则主要卖给了那些独自一人的顾客。像这类可以为后期传播创造价值的线索,可以说只要用心去看,就一定不难发现。

观察法的劣势是不容易解读到深层原因,而必须勾连定性研究。比如要知道米勒与百威这一区别的原因,必然涉及到分析消费者对这两个品牌不同的认知情况,这就需要使用进一步的调查法。

调查法既可以解决定量问题,也可以解决定性问题,是应用最普遍,或者说最值得依赖的洞察方法,但劣势是对洞察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设计一份问卷?如何主持一场焦点小组访谈?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能力。甚至可以说,完成这些工作在每一个项目中就像弈棋,不仅要深谙棋理,还需要有创新的意识以及想象力。

实验法的突出优势是提供充分条件,我们就可以看到用户的直接反馈,这种方法在互联网项目中具有突出优势。比如,过去我们做网站体验优化,会要求产品经理将新做出来,打算更新的页面,先通过10%的流量去测试,在一段时间(通常是23周)之后,再通过“NPS净推荐值来评估与老版本的优劣。

现在我正鼓励越来越多的实体品牌也采用类似方法。比如,我在做上篇提到的社区面包店品牌升级项目时,通过在不同城市进行消费行为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南北通用,普遍存在的规律:每天下午(尤其3-5点半),家长带孩子一起来买面包的亲子时光,对一个面包店全天的营业额具有非常突出的影响。

基于这一点,我们意识到为小朋友设计更合理的消费动线,提升他们的店内体验其实对整个项目来说十分关键。为此我们结合进一步的调查法,总结出若干条运营优化项,然后建议客户在地段、消费者构成、消费特征大体相似的少数门店分别试行,这样就能通过“10%流量法识别出哪些才是更有效的运营方法。

同样,实验法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很多东西试不出来,或者说不宜采用实验法。

比如,很多Agency喜欢建议品牌做口味测试,这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其重要性,就陷入了把口味当成消费决定因素的误区。在现实中,口味、口感这些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通常会低于我们的预判。例如,完全相同的食品、饮料被贴上不同的Logo,在不同的渠道销售,或者采用了不同的包装设计、传播方式,甚至只是请了不同的代言人,对消费决策的影响都不一定会比口味低。

这其中暗含的逻辑是:除非你能识别到某一因素就是消费决策中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你的实验可以高度接近于消费者的真实消费(使用)场景,你才能将实验法的权重调得比另外两种方法高。

另外,像品牌的logoSlogan、定位陈述这类属于核心表达层的东西,也不适合使用实验法。我曾听说有公司会邀请用户来集思广益”Slogan,给Slogan投票,甚至是讨论定位,其实这些都是强求洞察对象变身专家的业余做法。洞察人员应该牢记:最好别让顾客来替你思考你的工作,哪怕很小一部分,否则他的身份就不再是顾客了。

关于Logo,如果你把新、老版本放在一起请用户投票,用户十有八九会说老的更好。原因很简单,老版本沉淀着深厚的用户认知和与他们的情感联系,仅此一点,你就不可能通过实验法来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