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寻不着“潜在需求”门径的情况,对营销人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众山文化这样说似乎有些令人沮丧,但好消息是,其实洞察并不是非要Get到用户潜在需求不可;这就像营销并不是只能通过产品创新一样。有时候,仅仅是对用户的“价值感知方式”多一些理解,也足以让我们的品牌表现不同!
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每次洞察都一定会让我们了解到“用户潜在需求”呢?
答案是:No!
根本寻不着“潜在需求”门径的情况,对营销人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众山文化这样说似乎有些令人沮丧,但好消息是,其实洞察并不是非要Get到用户潜在需求不可;这就像营销并不是只能通过产品创新一样。有时候,仅仅是对用户的“价值感知方式”多一些理解,也足以让我们的品牌表现不同!
比如,吉列剃须刀(Gillette)过去有一个“手动比电动剃须更性感”的案例,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该案例中,如果我们从“用户潜在需求”的角度去洞察,所获想必甚微。因为手动与电动除了剃须方式不同,在其功能属性、要解决的问题、要达成的效果方面想必都不会有太大差异。
但如果我们能切换视角,从“价值感知方式”入手,从两者不同的文化意义方面洞察,就很可能发掘出一种全新的看待产品价值的眼光(手动剃须才更有男人味,在女性的眼中更加性感。)
在这方面,广告界的前辈巨匠——大卫·奥格威,也绝对称得上通过洞察来挖掘产品价值的大师级人物。早年从事过市场调查工作的奥格威人生履历丰富,创办奥美后也格外重视调研。他的名言——“广告要讲事实,调研先于准备方案。”在我看来不失为营销中的金科玉律,也成了众山文化服务客户时努力追求的标准。奥格威创造过众多销售神话,不少都源于卓越的调研(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提及这一点)。
“选择正确的承诺极端重要,你绝对不能想当然地决定下来。在奥美公司,我们用5种调查方法来找出什么是最有分量的承诺。”
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当中,奥格威强调了“有分量的承诺”对于广告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就是要找出最易于消费者感知产品价值的讯息)。

比如,在为海伦娜·鲁宾斯面霜推出的广告中,奥格威用到了其中一法——“让消费者看印有不同承诺的卡片,请他们选出最可能促使他们购买的承诺。”这帮助该产品明确了“净洁力可深入毛孔”的核心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层洁面”这一极具穿透性的价值表达,直接缔造了海伦娜面霜的巨大成功。
用另一种异曲同工的方法,奥格威将多芬香皂的承诺锁定为“滋润您的皮肤”,比另一个也很不错的创意收获到多出63%的订货量,使产品在投入市场的第一年末就开始盈利,成为当时十分少见的销售盛事。
众山文化有时候会通过陈述品牌价值主张的方式,来观察参与者的反馈:如果大家有明显的眼神交流和兴奋表现,说——“哇,这一条听上去好赞!”我们会重点记录在案;相反,如果只是一脸困惑地说——“好像不太能Get到这条的意思哦。”我们也会如实记录,并将最终筛选的结果用其它方式求证。
有时候,对“价值感知方式”的洞察并不会仅仅局限在“更易感知的概念”方面,还可能会涉及到“用户会对哪种表达?哪些渠道?哪类沟通方式更易感”的问题,这些命题需要回到我们的洞察任务——是要为品牌明确核心价值?进行所谓“定位”?还是要用来优化传播策略亦或提升广告表现?来进行有所侧重的设计。
对这些方面,有无洞察从结果来看或许会有霄壤之别。比如,让我们试着来比较下面两条反映“面部油腻问题”的广告文案:

哪个更有机会引起你的关注呢?
又比如,在此前我们组织的一次交流中,一位同行讲起了如何影响程序员的话题。他认为要打动这类人群很难通过线上方式,而需要依赖多频次的面对面沟通,这会让你的策略围绕着更多小规模的体验型连接来设计,像是交流活动和案例分享会。
这类洞察与我们在问卷中看到的——“请问你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我们的”一样,可以说都是围绕着营销预算在不同渠道中的有效性来设计的,然而本质上来说,我们更愿意认为它们是围绕着何种渠道(何种方式)是能让特定人群对品牌价值更易感知来设计的。
以上这些,想说明的都是我们需要围绕着“用户对价值的感知方式”,来进行有意识的洞察和思考。